“参照标准与感受生活”话题作文导练及点评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6-30 |
“参照标准与感受生活”话题作文导练 潘洪刚
话题:
一个人去买碗,他懂得一些识别瓷器质量的方法,即用一只碗轻撞其他碗,发出清脆的声音的碗肯定是质地好的。来到店里时,他却发现每一只碗发出的声音都不够清脆。最后店员拿出价格昂贵的工艺碗,结果还是让他不甚满意。店员最后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拿着碗轻撞它呢?”那人说这是一种辨别瓷器质量的方法。
店员一听,立即取过一只质量上好的碗交给他:“你用这只碗去试试。”他换了碗,再去轻撞其他的碗,许多声音变得铿锵起来。
原来他手中拿着的是一只质地很差的碗,用它去轻碰每一只碗,都会发出混浊之音。
参照标准不同,感受的结果也就不同。生活也是如此,你的参照标准如果错了,那么你眼中的整个世界也就错了。请以“参照标准与感受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对于关系型话题作文,立意时,应从对象间的关系入手,并以此作为写作的轴心和重心才行。从材料出发,审视话题,参照标准与感受生活二者间是因果关系.即有什么样的参照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感受。写作时,可以用“参照标准不同,生活感受不同”、“选好参照标准,感受美好生活”、“参照标准不可选错,否则将导致人生失败”等立意。关键的一点在于,写作时,要扣住“参照标准”与“生活感受”两个方面来写,决不可只写“参照标准”或只写“生活感受”。如有的学生只写参照标准而不写生活感受,未能从二者入手,来谈二者的关系,这就导致了话题失误。再则,要把握住“参照标准”的内涵,所谓参照标准,就是“参考并仿照(方法、经验)等的尺度。有的学生把参照标准理解为理想、追求、目标、信念、位置、角度、方式、准则、眼光、出发点等,这就使立意产生了偏颇;有的学生把参照标准等同于标准。如有的学生写《标准与生活》,写要依据自己的实际定好生活的标准。标准与参照标准不同。写标准,就犯了扩大话题的错误。一些学生虽然抓住了话题,但写作时却偏离到话题所产生的结果或所存在的条件上。如《追随幸福的脚步》一文,小作者谈只有定位好自己的参照标准,才能得到“幸福”的人生,但写着写着就成了以“幸福”为话题了。再如《让参照标准提升人生价值》一文,小作者谈“选择适当的标准,定格自己的价值”,才能使人生实现价值,但写着写着就成了以“人生价值”为话题了,这是一种更为普遍的偏题现象。
花在心中
陈昕
都说茉莉、米兰香气袭人,但不够艳丽。可我却偏爱那星星点点的白色小花儿,谁说质朴不是一种美?
都说玫瑰色香俱佳,可浑身是刺儿。可我就喜欢它这种火辣辣的倔强,谁说坚贞不屈不是一种魅力?
世上万事万物哪个是丑的,哪个是美的,谁能说得清楚?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说过:“你不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可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仔细想想不无道理——看的是同一种花,可欣赏者阅历、心境不同,欣赏角度不同,自然也就在无数欣赏者心里化作千朵万朵了。
如今流行减肥,各样的减肥器械、减肥茶铺天盖地。“瘦无止境”成了某些人心中的座右铭。但我在一条街上的广告牌上曾见过一位白白胖胖的妇人置身于流光溢彩的绸缎和绚丽的鲜花丛中,竟也雍容华贵,很有几分风韵。说苗条是美,其实这位胖夫人在很多人眼里不也是很美吗?活像当年的杨贵妃。
再说说被称为国粹的京剧,那莫名其妙的大花脸,那冗长的拖腔,还有像慢镜头一样的动作,真是让急性子的现代人倒胃口。但在老辈人眼里,那唱腔拖得有味道,那动作慢得含蓄.那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怎么看怎么觉得舒坦,比那些只会在台上龇牙咧嘴招摇过市的流行歌星强多了。
在这个世界上,“美好”的参考标准怕是变化得最快也最不易被统一的了。
昔日因身高不够标准而惨遭淘汰的模特,今日却已在T型台上昂首阔步,连那微有罗圈儿的双腿也成了她魅力之所在。在有些人跟中莫名其妙的点、线、色块,在另一些人眼中也
许是价值连城的珍品,因为他们从中体会到了无限的激情。
其实,正是由于每个人欣赏事物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每个人所持的观点才不同,每个人做事的方法才不同,生活也才如此充实而充满魅力,世界才如此多彩而美好多姿。且不要为自己心中那对于完美的近乎苛刻的塑造而疲干奔命吧!与其拿一个一成不变的参照标准来观照生活。痛苦生活,倒不如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来更真实地生活,更深切地体验、享受生活,展示一个真实而充满自信的我,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有时,出色正是源于本色。
花在心中,选对了参照标准,自然会活得精彩。
评 点
文章由反问切入,由对“美”的看法不同谈起,引用名言,摆出常见的生活现象,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得出看法,得出观点。作者巧用茉莉,米兰,减肥茶、京剧、模特等这些贴近读者生活与实际的现象作例子来说理,既使文章显得通俗易懂,也使读者身有体会而易于接受作者的观点,这无形中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论述力度。标题富有喻意,也增添了文章的意蕴性。总之,这篇文章很好地把握住了话题间的辩证关系,扣住了话题关系来写,切入角度巧,说理明晓通俗,论述透彻,是一篇较为出色的说理文.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