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7-04 |
谈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朱家珑
一、关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苏教版教材从一出生开始就有一个追求,追求一个最好的价值取向,它的文化性、审美性都应该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一个非常高非常高的高度。苏教版有九个字:民族化、简洁化。民族化,反映的是民族精神,有自己的文化,编写了六十多位民族英雄,有六十多位民族精神,孙中山,邓小平,有很大的历史跨度。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民族精神的介绍,向学生展现一幅历史画卷,展现活泼生动、扣人心弦的历史追求,它有现代化的追求,有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命观。这套教材中,汉语拼音的设计,zh\\ch\\sh\\的教学,这是现代人的生命观,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是和它死拼、硬拼、还是用自己的智慧,找到突破口。所以,树上的猴子没的跳下来跟狮子抗争,而是伸下一个树枝,救出猴子,嘲笑狮子。这就是现代的生命观、价值观。
“沙滩
沙鸥
海滩”大家都喜欢“脚丫”一词,还给学生一个美丽的世界。“蝴蝶、牵牛、蜻蜓”,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编者有自己的理想,老师们有自己的理想,简约化。简洁、简明、简要,五千年浩瀚的文明史,一本教材怎么装得下,把最好的交给学生,把剩下留到课内去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我打这样的比方:人文性我们要达到的巍峨的高峰,而工具性就是达到这个高峰的一级一级的阶梯。人文性就是大海,而工具性就是达到大海那边光辉彼岸的一条航船。感谢课标组的专家,明确地把两个性提出来。这套教材启动的时候,《大纲》上没有提出人文性,而是思想性,是对的,但包容不下。我们不仅在教室里学习,要到课外去学习,沙滩、树林、田野里去。人文性把这个问题说透了。一切人文的、思想的都涵盖其中,有很大的包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次贡献。但是,仅仅有这样一个高度,广度还不够,没有阶梯怎么能登上高峰,怎么能达到彼岸?工具性非常重要。有时候在想,我们的语文教育的课堂,确实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的场所,但有一个“度”的把握。有篇课文《水乡歌》,水多、船多、歌多,老师问“有哪些歌?”同学们:太湖美、浏阳河、我的祖国,乌苏里船歌,就是课堂上唱了七八首,老师的用心是好的,但这不算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概念,没有阶梯、没有航船,没有工具性的体现啊。我觉得,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语文课程性质的科学定性昭示着语文课
2、 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真正复归。
对人文性的误解:
一是仍在“思想性“甚至在”政治性“的意义上使用着“人文性”,把“人文”当成了“思想”,忽视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体验。
二丢弃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我们在进行汉字教学的时候,规范、端正、整洁,都是教育的内容。
三、“工具性”应呈显性,“人文性”应呈隐性。Y w 的教学,有两幅图,妈妈为孩子织补衣服、乌鸦为孩子找食,主题是母爱;深层含义是:要反哺。是苏教版教材的团队文化精神,创造精神。我们要不要把深层含义教给孩子?如果教了,就是你的不对。是潜意识地教给孩子。《大松树和小松树》,编者的追求,就是潜意识地教给孩子,那个山上的松树之所以高是长在山上,你长大了,当了市长、省长就一定高吗?是老百姓这座大山把你托起来的。
这要不要教,如果教就要打不及格。“人文性”应呈隐性,是一种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讲了许多的人文性就一定有用吗?孩子们心灵的窗户是关闭的,他能接受吗?
二、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训练”问题
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仍离不开训练。
我们课堂上重要的缺失就是训练不够,看看孩子写字,有许多孩子写字姿势不正确。三种:一个大拇指把食指包起来,空间非常小,限制了手指的运用;二是食指的第一关节凹进去;三是达不到“一寸”要求,拇指第一关节挡住了笔尖、视线。徐州张集小学,寒风中几百学生现场展示,蔚为壮观。一位体育老师现场展示写的字和一个书法老师的字完全没有区别,这个学校是几十年一以贯之,为家乡的父老子弟作了大贡献。
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与运用。
第一、 训练要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要注重语文积累、感悟与运用;“唇”:口四周的肌肉软组织,像这样的一些训练的误区,说比比皆是严重了些,但确实很多。
第二、 训练的对象要侧重于基本技能;
第三、 训练要适度、控制强度,防止重回机械训练、机械练习的老路,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个当过县长的朋友说:“看来看去,老师最苦,学生最累”。有老师问:以前训练提几十遍,为什么课标通篇就提了这一次。因为前面提得比较多,训练得吃不消了,就提了出来,要控制强度,训练要适度。
第四、 训练要留有空间,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科学发展。
2、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呼唤理性的训练。
有学生一天抄写5000到10000字,语文教师布置了,数学老师再来。
推荐杨新富校长的《写字歌》。
三、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考试与评价。
两个字来形容“惨烈”,排名列,变成了不是正常意义上的考试,而是考核老师、学校、校长。
《基础教育研究》上有一篇《从中国足球不出线看中国教育》,中国的少年足球队比巴西少年强,但人家是跳着桑巴舞踢着球长大的,中国的足球关门踢,踢死了,没有想象力。考试考的,把孩子们考呆了。
《参考消息》:《中国人为何缺席世界杯》。
四、关于教材选文兼谈课外阅读
苏教版教材的选文确实有自己的追求,追求山巅,追求优化的组合,我们的选文有这样几句话:取短舍长,取实舍华,取顺舍涩。“感谢这个时代,三十年前,能把《爱滋病小斗士》放进去吗?”《鞋匠的儿子》美国总统的秩事怎么放进去?“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想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006年6月25日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