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0-14


综合性学习
解意象 品诗歌
 
 
一、认识意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当我们吟诵和品味一首首优美的诗篇时,脑海里便闪现出一个个事物——“大漠”“孤烟”“明月”“清泉”“枯藤”“老树”……我们的联想和想像会被唤醒、驱动,因为它们都是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因为这些形象从外界移人诗中时,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染、浸润,传达着一种感化、教育的力量。从诗歌艺术上说,它们是一个个意象。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一般说来,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诗歌王国里有许多为不同诗人所习用的相同的意象。但不是诗中每一事物都能成为意象,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
你查找过有关意象的资料吗?你总结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对意象有什么认识?试用简明文字概述什么是意象,与同学交流,看各人定义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再说一说,为什么诗人都热衷于创造意象?或者说,意象之于诗歌为什么这么重要?
二、意象归类
将你所接触到的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分门别类地作一梳理,可以按两种思路进行:
1.将同一意象的不同意义找出来。如同是杜鹃,在不同的诗词里有不同的意义,“杜鹃啼血猿哀鸣”表现忧愁、悲哀,“杜宇(杜鹃)一声春晓”(苏轼)表现欢快、希望。试从下面几种意象中选取一项,或另外选取意象,思考它有几种意义,作一简单归纳:日月、花草、江河……
2.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找出来。如同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有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有东流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有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试选一种或几种情怀意绪,找出一些与之相关的不同意象来。
将你梳理过的内容加以整理,与同学交流。
三、评论意象
评论意象,可以说是从微观人手,进行诗歌评论。首先要学会抓准意象,有时一首诗中意象较多,就得抓全局性的意象,或者说抓主要意象;其次要准确地把握意象的意义,既要联系全篇,对诗作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意象的内涵。最后要注意学习一些鉴赏方法,如意象的并置、融合、叠加、流动,意象的超时空组合等,试举数例:《乡愁》意象具有“并置”的特点,四个既相关又各自独立的意象并列一一展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具有“叠加”的特点,围绕祖国这一核心,一个个意象前后出现,它们寓意相同,叠加在一起;《华南虎》意象具有“流动”的特点,全诗写一个意象——华南虎,它始而沉静、悲愤,继而狂怒,也就是说该意象前后流动变化起来,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古今中外的诗作中选一个你认为适合评论的意象,认真思考其寓意,选取评论角度,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交流、互评,再作修改。
 
【示例】
秋天意象
北京市十一学校  雷其坤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作品都有秋天意象。“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
(一)
“……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欧阳修《秋声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惨淡、萧条、凄切,秋天景象也是作者心中块垒。“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在骚人墨客的笔下,“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百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辨》)萧瑟冷落的秋景与幽怨悲哀的情绪有机联系起来。
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3种情怀较为突出: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说这是游子的共同心声。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尤其是中秋圆月,几乎成了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物象:“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外,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菊花酒、梧桐树、南飞雁……“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有怀》)北风、落叶、归雁触发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上草木凋零,秋天来临引起了思乡的情绪。“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萧瑟悲凉的秋景与惆怅凄清的心情水乳交融。“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作者借冷落凄清的秋天意象,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同时也抒发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元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借秋叶抒写离愁别绪,给人强烈震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用一连串的物象构成深秋荒凉的景象,蕴涵着游子悲凉的心情。
除了抒写游子情怀的作品,有不少诗词抒发征人思乡怀人的情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边愁》)萧瑟秋风正合征人愁苦心境。一些征人悲秋的诗词,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
与游子、征人的“悲秋”情怀相对应,有不少诗词抒发闺妇怀人的愁绪。“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诠期《独不见》)“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秋月初生秋夜凉,害怕孤单不回房,表现出思念丈夫的少妇哀怨、凄凉的心境。
与此相似的是宫女幽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清冷、阴凉的秋天景物、环境,暗示出宫女孤寂、幽怨的心情。虽未著一“愁”字,但整首宫怨诗愁绪浓郁,委婉含蓄。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主人公惆怅的心境同凄凉的秋景融合在一起。哀愁、伤感之情显然也是诗人长期遭放逐的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被囚禁的我,不由得生出阵阵悲伤。被捕入狱的诗人,借秋蝉的哀鸣来寄托自己哀伤,十分适宜。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受权贵排挤,惆怅失意,寒秋登楼怀想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谢朓,思绪万千。浓重的秋色正好寄托诗人内心的愁思。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夜晚红叶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在长亭饮下酒一瓢……明天就可以到长安了,夜里还梦见隐居的生活。诗人赴京途中,在潼关驿楼观赏景色,抒发了自己矛盾的心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灞上秋居》)在萧瑟的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凄清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愁绪。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苍凉的秋景蕴涵着无限悲苦的愁绪。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归的秋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再的感伤,两者和谐融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英雄人物的悲伤中往往仍带着几分豪壮。
“悲秋”的内容还又许多。如:“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卢纶《逢病军人》)诉说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二)
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也就是说,“象”同而“意”异,“意象”就不相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绚丽烂漫的色彩。”(峻青《秋色赋》)“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故都的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清新生动之“象”与希望隐居之“意”构成优美的意象,令人心驰神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生机勃勃的景象蕴涵着积极乐观的情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秋天的红叶不仅色彩比二月的春花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生机盎然的秋景,寄托着诗人的精神、志趣,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毛泽东1925深秋重游橘子洲,写下《沁园春长沙》一词。请看上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作者处境险恶,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在深秋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群山火红,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矫健的搏击长空;俯看,鱼儿轻快的畅游水中。宇宙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诗人表达对秋天的热爱,既直抒胸臆,又选取物象寄托,质朴的语句蕴含着丰厚的的内涵。
与“象同意异”相反的情形是“意同象异”,即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可以寄托于不同的物象,构成具有独创性的意象。例如,那些同样是写“愁”的名句,选取的物象就可以各不相同,诗人将自己感受感悟到的情思投射于天地万物间所宜于投射的客观物象,将自己获得的审美经验寄托于天地万物间所宜于寄托的客观物象。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ppt课件2
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ppt课件1
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