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对话中教师的有效导引
————听《一千张糖纸》教研课随想
定海三中 郑开能
记得那是一节校级观摩课,课题是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一千张糖纸》,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因为需要静心养病的“姑姑”受不了两个孩子的顽皮吵闹,就告诉他们:只要收集到一千张糖纸,就可以换一个电动玩具。那个年龄的孩子,正是顽皮的年龄;那个年代的孩子,电动玩具又充满着诱惑力。为了得到这个玩具,两个孩子就不再在家里玩闹,千辛万苦地集满了一千张糖纸。当他们拿着这一千张糖纸想向“姑姑”换那个梦寐以求的玩具时,“姑姑”笑着说是逗他们玩的。
教师通过检查预习和简述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再以“你觉得收集糖纸的过程累不累?为什么?”作为切入口,重点读析;接下来,深入探究“直到发生哪一幕时我忽然有种很累的感觉?”,最后探究文本的主旨“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
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教师在努力关注学生,努力倾听学生的感受,而且学生也在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对话中最集中的是对姑姑欺骗她们一事的“声讨”,突出姑姑的欺骗带给她们的是“最深重的伤害”,因为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有了较为具体的对话,最后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理解信守诺言、讲究诚信的重要性。
纵观这节课,课堂的对话过程是完整充分有效的。但听后又总觉得这一对话过程缺少相互间的交流和提升,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仅仅停留在表层,对话过程似乎是单一的,缺少“杂音”。
“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不应是灌输行为,而是一个激活与播种行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是由于对话才会使课堂焕发生机,让学生的眼睛触摸着文字,让学生的心灵可以倾诉,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飞翔……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启对话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简而言之:1、使学生获得知识、积累语言,养成语感;2、训练思维,培养能力;3、丰富体验,陶冶情操;4、学会阅读鉴赏。
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为教师就得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对话,让他们感受阅读的一定质的收获,而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故事、掌握了一点知识或道理。我们将如何正确有效对话?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铁凝忘不了,甚至可以说是几十年都不能忘记这受骗伤害的经历,或者说是几十年还不能原谅姑姑的当年的行为。对这一情节,我对我的学生说《一千张糖纸》使铁凝成了一个心胸狭窄之人,成了一个不会自我反省之人,真是令人痛心。
上述案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读懂并深切感受文本的作者的痛苦和“仇恨”,并也像作者一样学着去记恨(包括引导学生回忆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我想这种课堂对话是可怕的,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地对话,教师的正向引导在此尤为关键。
事后,我请我班36个同学以“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我会……”为题,每个人写一句话,我依据其呈现出的思维、情感、尤其是透露出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并列出有代表性的状态: 1、独自承受型。这类学生有被骗后的伤心、生气、甚至气愤的心理感受(心理感受的强度也有很大差异),情感上的高度感受掩盖了对问题的思考;在行为方式上,他们会独自承受情感上受到的伤害,但不会采取针对“欺骗者”的行为。这类学生占55%
例如:
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想:大人真坏,为了能让小孩们安静一下,居然欺骗我们,难道他们不能用别的办法让我们安静一下吗? 如果我是那个小孩,我一定会伤心地痛哭。因为我曾经所盼望的东西,而别人答应了我,而又欺骗了我,我一定说那人没诚信。 如果我是那个被欺骗的人,我也会悲愤和绝望。 2、激烈对抗型。这类学生的独特在于:有可能与对方发生激烈的对抗,而且在思维与情感上也呈现为非常激烈的状态,并呈现出长时间、牵连性的意识,甚至出现报复性的想法。这类学生占6%,例如: 如果我是那个小孩的话,我就会恨死那个叫表姑的。我会想这个表姑以后一定是一个骗子,我会不听她的那些话了。 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先说她一顿,然后再设划一个计谋来欺骗那个被我称为“表姑”的那个人,让她也尝一下(被)欺骗的滋味;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长大了一定要让表姑知道被骗的滋味。 3、自我转化型。这类学生承认现状,然后自我调节,思维与行为的方向转向自我。这类学生占6%,例如: 如果说我是铁凝,我会把那一千张糖纸当作邮票集起来,因为那毕竟是我辛辛苦苦集齐的。 4、善意理解型。这类学生认同对方的做法,呈现出善意(或者说是简单、单纯?)的思维特征。这类学生占6%,例如: 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认为那不是欺骗,因为表姑认为外婆家被我们闹得太吵了,所以,表姑想让我们安静一点,让外婆休息;第二个是因为表姑(想)要我们体会到累。 如果我是文中的那个小孩子,我想我会感谢表姑,是她让我度过了一个丰富、辛苦的暑假,我想每一个暑假都能如此就好了,这样,我就会学到课堂中学不着的本领…… 上述分析,还仅仅是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语言,以综合的方式所作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分类研究。而事实上,每个学生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反映的是其独特的生存方式,渗透着其自身的自我认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个体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渗透着其自身的情意发展状态、能力发展状态和思维方式的特征;渗透着其在这类生活情境中可能会出现的个体行为方式;也渗透着其自身的人格发展状态。 而课堂教学对话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对学生成长需要的满足与提升。通过课堂教学,通过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同学之间有差异的交流,通过教师的点化,乃至于师生之间的对话,都可能使学生获得一次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发展机会。因此,课堂教学并非纯粹地教授课文,而更多是以课文为载体,充分开发文本本身的育人资源,充分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而出的各类资源,发挥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其实,这项调查无非是让我们教师更清楚地感知学生需要我们的正确导向,在这篇课文中,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受骗的痛苦,但更要学会理性反省自己的言行缺陷,学会理解和感恩,(不能一味地指责姑姑,应看到自己的言行同样会给别人带来痛苦),那么学生就能理解成长故事的那些痛苦也是一笔精神财富,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
“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的统一”,引领学生获得价值,帮助学生正确建构,这是教师的责任所在,也是语文课堂进行对话的价值所在。
2006年第11期《语文建设》刊载了卢派清老师的有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设计,他设计了“鲁提辖是不是英雄?”这么一个活动主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学生的发言真是震世骇俗“鲁提辖缺少修养,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惹是生非,胡作非为,知法犯法,草菅人命……”对此卢老师认为这种学生全程参与,深入思考,大胆探索,积极发言,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也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卢老师对学生上述发言并不明确表态。
我想,卢老师的这一作法是课堂对话的失职和缺位,作为课堂教学对话的“主持人”和参与者——教师的不作为是不当的,众所周知,鲁提辖是一位除弱扶强、劫富济贫、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能让学生这样肆意发挥“创新”吗?王荣生先生也认为,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经典的解读是有答案的,这个答案就是“当前学术界所推崇、所认可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对话尤其需要教师监控、引导,而不是让学生打着“自主探究、创新、个性化”的旗号任意走弯路。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对话冷场的情形,更需要教师的智慧操控了。记得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课,学生初读感知文本后,教师提了一个问题“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从这句话可看出赫耳墨斯怎么样的性格形象?学生低头沉思,无人回答,教师多次重复这一问题并期望学生能举手回答。最后有一学生按教参的答案回答“妄自尊大”,教师又追问为什么,学生一脸的茫然。而教师也无从作进一步解释,草草了事。
相信这种窘境谁都有,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教师能换个角度,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就能有效对话了。我们把这句子改成“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是否被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让学生去比较,相信作为商人的庇护神,赫耳墨斯去人间的目的和心理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对自己的期望值绝对是不同的。
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如果没有深入的钻研文本,没有真正与作者对话,对作品的语言文字及内涵没有独到深刻的见地,我想就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课堂对话。
让课堂有效对话,我觉得有两个层面。一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会品析言语。二是引领学生深层触发,让学生学有所得。现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对话片断予以解说。
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观赏。让学生观看圆明园的古今图片,引导学生走进圆明园,与之对话。
品读。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第三节,感受“世界奇迹、幻想的典范、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体验圆明园的无比的艺术价值。
赏析。朗读5——6节。引导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如“强盗、丰功伟线、收获巨大”、“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等,体验雨果愤怒谴责侵略者无耻罪行的强烈感受。
比较。“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赞赏”能否改为“评价”?
二、深层触发
如果仅仅感受雨果对侵略者的谴责表达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是不够的,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文本认识有一个质的提升。可设计这么一个对话话题“谁毁灭了圆明园?”启发学生思考,仅仅是英法联军?仅仅是腐败的清政府?……以史为鉴,真正让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我想这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观与教学改革中,我们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辨,在课堂中与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多向有效地对话,努力调动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重在让学生获得自我真实感受,而非他人的体验与感受的移植。教学对话应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是向生命和生活开放的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
参考书目:
1、《教育的视界》——肖川
2、《正确认识文本的价值》——王侠
3、《关于语文能力系统的思考》——余应源
4、《要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对话》——王雅萍
5、《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