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吴伯凡《路》教案1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1-2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概括三部分的主要观点。
2、能说出三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论证的过程。
3、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层次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把握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千年之交,回眸历史中华民族有过四大发明,有过繁荣昌盛,曾是“中央大国”,受万人景仰,四夷朝拜,但后来却贫穷落后,荣耀不再。东西方文明的千年巨变,触发了当代学者吴伯凡的深刻思索,写出了社科论文《路》。
(或者: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课上所学的知识,对文中的一些史实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教师可进一步强化千年中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变化,特别是18、19世纪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剧痛历史,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简介作者及解题(多媒体)
吴伯凡,1966年生,当代学者。文本以“路”为题,旁征博引,说古道今,通过丰富的材料,透彻的分析,阐述了“路”与文明盛衰的关系,说明一种文明要保持长盛不衰,必须不断开辟新的道路,中国要走上强国之路,恢复昔日的荣耀与辉煌,就必须走上改革之路,创新之路。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整体感知
培养学生快速和略读习惯的能力,主要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能够理解文章所运用的材料,并能大体概括;
2、能划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关健语句;
3、能初步概括文章三部分的基本内容,并能理清三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作者先以简略的史实,对东西方盛衰作了比较,从而激发强者深思:东西方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变?(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作者紧承上文,紧扣议题,从“路”的变迁,阐述了东西方盛衰巨变的原因所在。(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文章的结论,中华民族要恢复昔日的力量和繁荣,重绘下个千年的“清明上河图”,将取决于我们要开辟出全新的“丝绸之路”。(解决问题)
四、研读文本
(一)研读文本第一部分。
1、本部分论述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论述)方法?
讨论明确:
(1)论述的中心:(3节)“世界历史在这一千年当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中心——边缘结构被彻底改写了。世界的重心逐渐西移,从欧亚大陆的最东端移到最西端,然后跨越大西洋,落到最西端的北美大陆。”
(2)采用了对比论证:西方变成了东方。
(二)精读文本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阅读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先划分层次,概括每层的大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把握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1、第一层(5-6)
先用“是谁给西方人起死回生的动力?”一句设问紧承上文,接着通过英国学者的答案、观点引出本部分的分论点:“决定一种文明生死存亡的,是这种文明有无开辟新路的能力。
2、第二层(7-8)
长城――丝绸之路——信息高速公路==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民族“在修墙上投入的精力远远大于在修路上投入的精力”。正是没有开辟新路的能力,才导致古文明古国由盛转衰。从侧面论述了本部分的观点。
3、第三层(9-12)
从丝绸之路的盛衰,说明中国的统治者没有把握住新兴的路,“不仅对‘洋路’没有兴趣,对‘土路’,以及所有向外延伸的路都无兴趣”,因而只能在新的文明的角逐中败下阵来。(例证,进一步证明分论点)
4、第四层(13-15)
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虚荣政治”而进行的一场场耗资巨大的政治巡回演出,文章以典型的史实,深刻独到的分析,打消了统治者的疑虑,显示了论证的严密性。
5、第五层(16-17)
作者论述明清两代比宋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实行严格的海禁,固守疆界,笼络人口,把大洋当成免费的长城。
小结:这部分,由汉到清,由盛到衰,史事翔实,分析透彻,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充分论证了分论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研讨“阅读与探讨”3,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
讨论明确:
1、因为长城在历史上主要作用在于防守,并不是为了拓展,更不是为了传递信息,与路的特性相反。
第二问为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
2、说明统治者“不仅对‘洋路’没有多大兴趣,对‘土路’,以及所有的向外延伸的路都无兴趣”,因而只能在新的文明中的角逐败下阵来。
3、“丝绸之路”指新形态的路,可以带来技术、经济、社会的革命性变化的路,其基本的含义就是创新。“清明上河图”指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繁荣富强。
五、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学习这一篇文章,有哪些现实意义。
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自身、从社会、从国家民族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感悟。
六、作业:
1、完成上面的“一篇文章”。
2、完成《学习与评价》。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