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修改润色》教学设计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0-03-16 |
《修改润色》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武安市清化中学 张有梅
教学目标:
1.掌握修改润色的一般方法。
2.通过修改润色使自己的文章升格。
3.帮助学生养成修改润色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修改润色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低分作文的升格
教学过程:
一、修改润色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写成后,多读几遍,做些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样长期坚持,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3.使作文升格。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才完成文学著作《红楼梦》;鲁迅创作散文《藤野先生》先后改动90多处才最终定稿。可见好的作品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
修改润色可以是文章在原文基础上的升格,也可以是在原有写作水平基础上的升格。
二、怎样修改润色
(一)对文章的“意”进行修改。
“意”,指立意和思想内容。
1.关注全篇,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确。
2.分析观点是否鲜明,看立意是否深刻新颖。
建议文章开头简短明了,要有清晰的点题句。结尾再次点题、总结、升华并且独立成段。
一篇文章的立意是否深刻、新颖,和开头的点题句以及结尾的主题升华句有直接的关系。
3.关注文章所选材料,看内容是否深刻且富有新意。
所选材料应该是新颖的典型材料,且能很好的揭示主题。对所选材料要适当地进行增删调换,
4.关注文章文体。
首先,文体要符合题干的要求;其次,文体会受立意和材料限制,应依立意和材料确立文体;第三,文体必须明确,不能“四不像”。
(二)对文章的“言”进行修改润色。
“言”指言辞和表达。词不达意、语句不连贯,布局不合理等,要从“言”上进行修改。
第一阶:改对
1.对错别字、标点、词语、病句逐一修改。
通过修改,使标点、字词正确,使词语使用准确恰当,使句子通畅连贯,读起来顺口入耳。
2.对文章段落进一步调整和加工。
段落安排是否合理,段与段之间是否衔接,详略安排是否恰当,都是修改时应重点关注的。
第二阶段:改好
3.补充内容,使材料丰盈。
比如写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是平铺直叙,粗线条勾勒,就很难打动人心;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描写性语句,如描写人物、描绘场面等。又如写景,除了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还可以从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幻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有了静态描写,不妨增加一些动态描写;还可以从远近、上下、左右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如果写议论文,可以考虑增加几个事实论据,或多引入几句名言,或增加一两种论证的方法,使论据更充分、论证更严密。
如果写说明文,可以增加几种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鲜明。
4.恰当使用一些修辞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
如:比喻、拟人、扩张、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
5.适当引用古诗词。
在文章中恰当引入几句古诗词,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学气息,为文章增色不少。
6.恰当使用特殊句。
根据内容表达的实际需要,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短句,或者骈散结合的句子,使句式灵动、优美、变幻多姿。
7.适当炼字、炼句。
比如郭沫若写剧本《屈原》,有句台词初稿为“你是无耻的文人”,在排演时接受演员的建议,改为“你这无耻的文人”,一字之差,力度迥然有别。这就是炼字的功效。
三、修改润色的注意事项
(一)兼顾“意”和“言”,不能顾此失彼。
(二)既要改对,更要改好。
(三)以自我修改为主,以互助修改为辅。
(四)修改要有明确的方向,不能漫无目的胡乱修改。
(五)不能满足于一次修改,要进行多次修改。
(六)改好后大声朗读,自我感知,自我评定,精雕细琢。
四、写作实践
(一)阅读上一单元《布局谋篇》的习作,寻找习作存在的问题。
(二)学生陈述自己习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小组讨论修改方案。
(三)学生从“意”和“言”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自我修改。
(四)学生互评互改作文。
(五)誊抄修改好的作文。
五、板书
修改润色
“意”
1.关注全篇,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确。
2.分析观点是否鲜明,看立意是否深刻新颖。
3.关注文章所选材料,看内容是否深刻且富有新意。
4.关注文章文体,看文体是否明确。
“言”
1.改对
对错别字、标点、词语、病句逐一修改。
对文章段落进一步调整和加工。
2.改好
补充内容,使材料丰盈
恰当使用一些修辞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
适当引用古诗词
恰当使用特殊句
适当炼字、炼句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